

電話:0574-83071816
信箱:qx@qxlibrary.com
時間:周一至周五 9:00—20:00 周六至周日:9:00—17:00
書名: | 韓國成均館大學尊經閣藏漢籍珍本叢刊漢籍珍本叢刊 |
著者: | 韓國成均館大學東亞學術院、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 |
出版社: | 西南師范大學出版社 |
出版日期: | 2016年7月 |
文獻類型: | 圖書 |
索書號: | Z121/3 |
點擊量: | 1155 |
《韓國成均館大學尊經閣所藏漢籍珍本叢刊》從成均館大學尊經閣圖書館收藏的數千種漢籍中選取最具代表性的15種珍本文獻,包括珍稀的中國刊本、古代朝鮮翻刊的中國書及古代朝鮮刊印的與漢文化息息相關的朝鮮著作。這套叢書雖然種數不多,但卻包括有刻本、抄本、銅活字本等多種版本類型,比較 典 型地代表了漢籍流傳朝鮮半島之后的存藏特色。其中《新刊三方家兄弟注點校正昭曠諸文品粹魁華》(明萬歷二十四年序金陵富春堂刊本)、《四書通典》(明崇禎六年序廣慶堂刊本)等書多為國內所無,因而彌足珍貴。本叢書所選的每種文獻除影印全本外,還附錄詳細的提要,從書志學角度對每書版本、內容及珍貴性作了較為充分的揭示。值得一提的是,本叢書選取了多部古代朝鮮文人研究中國古史的心得之作,如《華東歷代》《華東忠義錄》《成仁錄》等,為其他館所不見或稀見。從中可見朝鮮文人對中國古代史閱讀和研究的深度和廣度,其對中國歷代正史、重大歷史事件和著名歷史人物的思考可謂費墨尤多,又因為書中保存了不少中國傳世文獻所不載的內容,故頗具文獻價值和歷史意義。
《韓國成均館大學尊經閣藏漢籍珍本叢刊》序
中韓兩國為唇齒相依的鄰邦,擁有共同使用漢字的歷史,以漢字為媒介進行的文化交流可謂由來已久。這種持續的文化交流帶來了豐富的文化積淀,影響深遠。縱觀現存的文化遺產,可知不僅形式多樣,而且數目眾多。其中,數目眾多的漢文書籍的典藏就是例證之一。一九七五年,在韓國慶州、益山、河南等地發現了公元六至八世紀的數百枚木簡,上面的漢字有隸書、草書、楷書等多種字體。這些早期的書籍載體是朝鮮半島新羅時期歷史文化的珍貴遺存,正說明了朝鮮半島擁有悠久的漢字書寫歷史。
時至今日,韓國歷史上從中國引進的漢籍以及在此基礎上翻刻的漢籍,數目堪稱海量。根據全寅初《韓國所藏中國漢籍書目》的統計,韓國各大藏書機構的漢籍存藏達到了一萬兩千五百多種。如果加上韓國學人的漢文著作,那更是龐大的數字。可見,韓國存藏的漢籍是值得挖掘、大有可為的珍貴文獻資源。歷史上,這些書籍經由使節的往來、商賈的買賣、文士的寄贈而為兩國人民之間的信息溝通和知識交流建立起了行之有效的途徑,并成為兩國人民共同的歷史記憶。而現在,這些漢文典籍繼續發揮著積極的作用。比如,韓國慶尚南道海印寺仍藏有八萬多張《高麗大藏經》的雕板。《高麗大藏經》是十三世紀高麗王朝時期開雕的大型藏經,用時十六年之久,據傳底本為北宋時期的開寶藏,而如今開寶藏早已散佚,這就為了解中國宋遼時期的大藏經提供了一個窗口。又比如,韓國首爾大學奎章閣圖書館所藏明代小說《型式言》(明末陸人龍撰),也是一部在中國早已亡佚的珍本,二十世紀八十年代為華人學者陳慶浩、吳國良等所發見,成為當代中國古典小說研究界的大事件。
成均館大學校園里的尊經閣(原首爾文廟建筑群之一)
韓國成均館大學是一所擁有六百多年歷史的知名學府。前身是李氏朝鮮時期的成均館,是歷代士大夫子弟的最高學府,肩負著傳播儒家思想的重任。成均館大學尊經閣圖書館的歷史同樣悠久,其漢籍的收藏起源于李朝太宗時期的尊經閣,雖然屢經劫難,但經過數百年的積累,至李朝末年藏書量已有五千余冊。到了二十世紀,漢籍存藏量更是大大增加,吸收了明倫專門學校以及多個個人文庫。依據《韓國成均館大學尊經閣古書目録》的統計,至一九七九年時已達到四千六百二十二種三萬八千六百九十三冊。二○○○年,成均館大學東亞學術院成立后,原大東文化研究院資料室的藏書并入尊經閣,使得全館古文獻方面的資料達到了七萬冊左右,由此成為韓國重要的學術科研基地。
尊經閣文庫外景
本套叢書即從以上提及的本館眾多的文獻中精選而來,初選十五種,種數不多,但卻基本代表了本館的漢籍藏品特色,大體涵蓋了漢文獻在韓國存在的幾種類型:第一,稀見的中國本,是中國文獻傳播至朝鮮半島的最初實證;第二,具有代表性的朝鮮翻刻中國本以及選編本,則是古代朝鮮半島對漢文化的吸收、改造和利用之后產生的結果;另外,還有古代朝鮮學人所撰的中國古史研究文獻,也是朝鮮人漢文作品的代表之作。
以下舉例說明之。
一、稀見中國本,本叢書選入兩種。其一為《四書通典》,明唐光夔撰,明崇禎六年(一六三三)序廣慶堂刊本,該書未見《中國古籍總目》著録;其二為《新刊三方家兄弟注點校正昭曠諸文品粹魁華》,明王士鰲、王士鯕、王士鯨注釋,明申用懋、申用嘉校正,明錢養庶、錢養廉、錢養度批點,明萬歷二十四年(一五九六)序金陵富春堂刊本。是書中國國內僅首都圖書館藏有明萬歷間余氏雙峰堂刻本,因而較為珍貴。值得一提的是,未選入本叢書的《新箋決科古今源流至論》(闕后集,宋林駉、黃履翁同撰,明成化年間覆宋本)也是較早的文獻之一。可見,成均館大學尊經閣的漢籍收藏不僅歷史悠久,而且不闕乏珍稀版本。
明金陵富春堂刊本《新刊三方家兄弟注點校正昭曠諸文品粹魁華》書影
二、具有代表性的朝鮮翻刻中國本以及選編本,共有七種。其中屬于朝鮮翻刻中國本的有朝鮮壬亂以前刊本《性理律呂直解》(不分卷,一冊,明韓邦奇圖解)、朝鮮嶺營覆刻明弘治呂鏜刊本《東萊先生音注唐鑒》(二十四卷四冊,宋范祖禹撰,宋呂祖謙注)、朝鮮中宗三十七年(一五四二)刊本《魏鄭公諫録》(初鑄甲寅字混入補字版,五卷二冊,唐王綝撰)、朝鮮刊本《新編算學啓蒙》(三卷三冊,元朱世杰編撰,朝鮮任濬補校)、朝鮮明宗十六年(一五六一)晉州刊本《醫閭先生集》(九卷三冊,明賀欽撰,鄭曉參定,唐順之重校)等六種;朝鮮人選編本有兩種,分別為朝鮮成宗十五年(一四八四)甲辰字刊本《風騷軌范》(四十五卷十四冊,前集十六卷五冊,后集二十九卷九冊,朝鮮成俔編)和朝鮮中宗至明宗年間刊本《匪懈堂選半山精華》(六卷二冊,朝鮮李瑢編),皆為中國詩文集之遴選匯編。以上多為壬辰倭亂(一五九二)之前刊本,也是朝鮮刊本中的代表之作。朝鮮半島歷史上大量鑄造金屬活字,這些文獻可稱作金屬活字印刷之珍品,涉及的活字種類有甲辰字、初鑄甲寅字、乙亥字等多種,因而能夠反映古代朝鮮半島的刻書成就。從內容上看,《新編算學啟蒙》為中國佚書,這部數學名著初刊于元代,但在明代前期就已經失傳,直到十九世紀中國數學家羅士琳獲得朝鮮覆元本而重新在中國流傳。《風騷軌范》選編自漢魏至元末的中國古詩,其目的是為了克服偏重近體詩的朝鮮文壇傾向,借助古詩恢復詩賦之道。本館藏本為初刊本,也是目前各藏本中最為完整者,其中諸多篇章,可補現存古詩之闕逸。《匪懈堂選半山精華》則是韓國選編名家詩文集的代表作,此書為王安石個人詩選集兼注釋書,半山為王氏號,收録詩作約四百三十首,是王安石詩文在朝鮮半島傳播、受容和再加工的經典之作。朝鮮中宗三十一年(一五三六)乙亥字刊本《韻會玉篇》(二卷一冊,朝鮮崔世珍編)則是朝鮮半島學人倣《玉篇》而編纂的漢字字典。
另外,尚未選入本書的如《詳節太平廣記》(全五十卷,現存七卷,宋李昉奉敕編,朝鮮世祖八年(一四六二)成任刊本)是《太平廣記》的縮編本,而《太平廣記》則是高麗時期傳入朝鮮半島的重要文獻,規模宏大,為了便于流傳,中韓兩國出現了諸多節選本,成任縮編的《詳節太平廣記》也是其中之一,因其年代較早,在一定程度上保留了宋代《太平廣記》版本的特征,頗能引起當今學界的重視。又如朝鮮中宗時期(明正德年間)刊行的五臣注本《文選》(全六十卷,闕十卷)是一部非常嚴謹的朝鮮官刻本,其底本可能是來源于五代時期的孟氏本,因而是現存五臣注本中最能代表底本原貌的一個藏本。
總之,朝鮮翻刻中國本及選編本的出現,可以從中窺探漢籍原典在朝鮮半島的流傳時間和軌跡,體現了韓國古代印刷術的發展脈絡,同時也要看到它們大部分出自朝鮮官方刻書機構,往往精刊細刻,因而盡可能地保存了漢籍原典的面貌,凸顯出其在文獻傳承和保護方面具備了很高的價值,甚至是不可替代的價值。
尊經閣文庫豐富的漢籍館藏
三、古代朝鮮學人所撰的中國古史研究文獻,一方面是歷史上李氏朝鮮一度盛行的編修中國史尤其是明史的風潮影響下的成果,體現了對鄰國朝代更迭的關注和對前代明朝的思懷之情;另一方面,這也充分體現了古代朝鮮學人對漢文獻的深度利用和創新之舉,對漢文化的受容行為具有一定的主動性。中國復旦大學葛兆光教授提出“攬鏡自鑒”“用域外漢文史料看中國”的研究方法給中國以外的漢文獻的價值做了很好的詮釋。包括燕行録文獻、朝鮮文人歷代文集以及上述的中國古史研究資料,有助于厘清中國古代歷史、文化研究中的一些疑難問題,也有助于全面認識古代中國、朝鮮半島乃至東亞社會的歷史圖景。現存的朝鮮編撰的中國古史研究資料數目眾多,僅完整成書的就有一百多種,如《史要聚選》《池氏鴻史》《讀史隨筆》《歷代史論》等,若算上涉及中國史評論和研究的歷代文集及其他歷史類著述,那就是相當龐大的數字了。二0一三年,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文化史研究室曾編纂出版有《域外所見中國古史研究資料匯編·朝鮮漢籍篇》已經將這些文獻做了歸納整理,但還有一些文獻不在其中,包括本叢刊收録的五種文獻,分別是《華東歷代》《漢雋》《成仁録》《儒先録》《華東忠義録》等,由于刊行量少或者本身就是屬于不可替代的寫本,在其他圖書館不易得見,因而鮮為人知。此次選入本書,讓稀見文獻公諸于眾,可使其承載的文化價值得到開發,也讓人們意識到成均館大學尊經閣文庫館藏漢籍的質量和數量皆為上乘。
我們認為,這套書的出版,旨在讓藏在深閨的漢文典籍成為中韓兩國乃至各國人民的共同的經典,使其繼續煥發生命。在歷史上,漢籍突破了國界,促進東亞人民的知識交流,構建相互融通的認知體系。今天的網絡時代,信息量猶如海洋,延伸至世界的每一個角落,人們在更大的范圍內實現了知識的交流與共享,其便利性與開放性都是前代所無法比擬的,因此在這個時代如果仍然追求或凸顯文化的國籍和國界因素,將顯得落后和無意義。而對于今天中韓兩國的學人來說,文獻是祖先的智慧結晶,我們若能將其用現代化的載體或工具整理并轉換成人們容易接觸和吸收的知識形式,那將是惠及后世、功徳無量的偉業,這正是今人需要努力的目標。
本套叢書是中韓兩國學人古籍整理合作的重要成果,意欲拋磚引玉,希冀學界關注漢籍文獻學、韓國學、中韓歷史關系等領域的研究,以成均館大學尊經閣為代表的韓國文化機構擁有海量的漢籍典藏,正等待著學者們的挖掘和開發;同時,從長遠的角度來看,這些文獻的出版和史料的揭示,為人們提取歷史經驗,把握今天的中韓關系乃至東亞鄰國之間的友好往來,提供鏡鑒意義。
韓國成均館大學東亞學術院與中國學界有著良好合作的傳統,此前《韓國漢文燕行使文獻選編》的出版在中國取得了良好的文化效應。本套叢書屬于《域外漢籍珍本文庫》系列叢書之一,也是與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共同編纂的基礎性出版物。我們期待這批書的出版同樣能夠帶來新的研究成果,成就合作典范。
本書編者
圖片來自微信公眾號:西南師大出版社
電話:0574-83071816
信箱:qx@qxlibrary.com
時間:周一至周五 9:00—20:00 周六至周日:9:00—17:00
版權所有 ? 2016 七塔禪寺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 中國寧波市鄞州區百丈路183號 郵編: 315040 電話: 0574-83071816 傳真: 0574-87710602
浙ICP備2020040969號 技術提供:和眾互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