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电话:0574-83071816
信箱:qx@hzjsdb.com
时间:周一至周五 9:00—20:00 周六至周日:9:00—17:00
书名: | 天台宗讲义 |
著者: | 谛闲法师 |
出版社: |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 2014 |
文献类型: | 图书 |
索书号: | B946.1/9 |
点击量: | 2602 |
内容简介
天台宗是我国佛教史上极为重要的教派,由智顗大师创立,天台宗以止观学说和哲学思辨著称,其主要经典有大乘止观、教观纲宗、始终心要等。本书由《大乘止观述记》、《教观纲宗讲义》、《始终心要略解》集成,是谛闲法师对这些经典的讲解,极为重要,有利于我们了解天台宗和佛教哲学。
作者简介
谛闲法师(1858-1932),浙江黄岩人,号卓三。法师毕生辛勤弘法,诲人不倦,教通三藏,学究一乘,为天台泰斗。对近代佛教有扶衰起弊之功。且梵行高尚,弟子甚众。生平著作主要有《圆觉经讲义》《圆觉经亲闻记》《大乘止观述记》《教观纲宗讲义》《金刚经新述》《楞严经叙指味疏》《始终心要略解》《念佛三昧宝王论义疏》等,后来由弟子倓虚等辑为《谛闲大师遗集》行世。
节 选
心性自清净,诸法唯一心。此心即众生,此心菩萨佛。
生死亦是心,涅槃亦是心。一心而作二,二还无二相。
一心如大海,其性恒一味。而具种种义,是无穷法藏。
佛祖说法,有散花,有贯花。散花,即是长行。贯花,即是偈颂(或单曰偈,或单言颂,其义一也)。贯者,连贯之义,喻偈颂限字成句,必加编组,不似长行,长短随心。故长行名散花,偈颂如贯花也。云何说散贯二种?为四悉檀故,随众生欲乐故。偈颂以四言或五六七言为句。四句唯一颂。颂体,略分二类:一、祇夜,此云重颂。依长行所说,重复颂之也。二、伽陀,此云应颂。孤起特立,或略与长行相应,而不一一颂之。此二,复有广略之分:详于长行曰广颂,略于长行曰略颂。今此止观法要,长行已详,复说伽陀者,便人总持也。共十一颂,又一句。此科,略颂长行中依止及境界也。初句,总颂性体。心者,第六意识,所谓现前一念,不变随缘者是也。性者,空不空如来藏,所谓性净明体,随缘不变者是也。自,谓本来。此心虽终日随缘,而性净之体不变,故曰本来清净。诸法句,颂全事即理。诸法,谓十法界因果,事也。然诸法不离一心,心外无法,理也。所谓法界圆融体,作我一念心,是为理具三千。此心即众生四句,颂全理成事。盖迷此心而成染浊三性,即是流转生死之众生。悟此心而成清净三性,即是证大涅槃之佛菩萨,生死涅槃,唯心所作。所谓故我一念心,全体是法界,是为事造三千。一心而作二两句,结上文。作二者,作生死,作涅槃也。二无二相者,生死及涅槃,二俱不可得。不可得,则唯是一清净心矣。上句是常同常别义,下句是常别常同义。末四句举喻,以大海喻一心。以海性唯一咸味,喻心性一味平等。以大海具无穷宝藏,喻心性具广大深法无边义。所谓理具三千,事造三千,两重三千,同居一念也。
譬如见金蛇,知是打金作,即解于蛇体,纯是调柔金。
复念金随匠,得作蛇虫形。即知蛇体金,随匠成佛像。
藏心如真金,具足违顺性。能随染净业,显现凡圣果。
藏心具足违顺二性,合上真金具有能成蛇形、佛像之性,随业染净,现凡现圣。合上随打作之异,成蛇成佛也。蕅益大师曰:正为蛇时,像性仍在,故可转蛇作像。则知正在染时,净性仍在,故可转凡成圣也。蛇像非佛像,故须修证。佛金即蛇金,故常平等。彼执性废修,执修昧性者,安知常同常别,法界法门哉。行人当三复此言。须知正在染时,净性仍在者,所谓理即佛也。蛇像非佛像,则即而常六,是之谓常同常别,故须修证。佛金即蛇金,则六而常即,是之谓常别常同,故常平等。若不知常同常别,而执性废修,必招堕落之虞。若不知常别常同,而执修昧性,必生退悔之心。故大师并诫勉之。总之,佛性是因,净熏为缘,因缘和合,乃克成办。明得此理,则不贡高,不退屈,可免上说二过矣。
是故于即时,莫轻御自身。亦勿贱于他,终俱成佛故。
因,指上文藏心。缘,指上文染净业。藏心与染业和合,则成凡。若与净业和合,则成圣。以是之故,必须速习无漏业也。无漏对有漏言,谓凡夫以贪瞋痴,由六根门头,随六尘而转,便成六漏,漏于六趣。惟有速习大乘止观,了达五阴六尘,唯虚无实。以了知不实故,不贪而持戒。不瞋而慈悲,不痴而智慧,勤修戒定慧,则不漏于生死,是之谓无漏业。以此无漏业之净缘,熏于自性清净心之真因。因缘具足,疾能成就平等妙德。德,谓常乐我净。此之四德,人人性具,故曰平等也。夫了得生死涅槃,皆由一心,故不得自轻。了得人同此心,故不得轻他。何以故?己与一切众生,终俱成佛故。须知自他同重,便是平等。以此平等心为因,乃能证平等德果也。即时者。谓既闻此言,当下便应如此熏习,勿得懈怠!
此明止观作用竟。上来总明五番建立止观道理讫。
上来广作分别中,止观法要,亦已委细详明。今更说此者,盖恭敬之极,莫过礼佛。资生之要,不外饮食。污秽之事,无逾便利,而皆可修习止观。则知随时随处,无有一法不可善巧作止观矣。此即四三昧中,随自意三昧也。行者依此用功,则行住坐卧,不离这个,其速能成就也必矣。十方者,东南西北,四正四隅,以及上下。三世者,过去、现在、未来。须知十方三世一切诸佛,皆在行者礼佛时一念心中,是之谓观。诸佛与我,净心体同,故经言是心是佛。净业熏心,得成净果,故经言是心作佛。诸佛显现于十方三世,故曰差别。实则无差别之差别,故无妨差别耳。一切种智,释已见前。正遍知海者,三智融妙,称性而知。所谓无知而无不知,是为正遍知。此知广大无涯,甚深无底,故譬以海。大慈悲海者,慈者与乐,悲者拔苦,大慈大悲,则普遍如海矣。尽知句,承上正遍知海言。以是正遍知海,故念念之中,一切众生心及心所迁流之相,无不尽知。尽欲句,承上大慈悲海言。以是大慈悲海,故念念之中,一切众生,尽欲救度。佛佛是正遍知海,大慈悲海。即佛佛尽知一切,尽欲救度,故曰皆悉如是。供养乃至发愿,即普贤行愿品中十大愿王。所谓一者礼敬诸佛,二者称赞如来,三者广修供养,四者忏悔业障,五者随喜功德,六者请转法轮,七者请佛住世,八者常随佛学,九者恒顺众生,十者普皆回向。此中劝请,兼彼六七。此中发愿,兼彼八九。盖发愿不出四宏誓。众生无边誓愿度,即恒顺众生义。余三誓,即常随佛学义。又一切行门,皆当发愿。如虚空界尽,我礼乃尽。以虚空界不可尽故,我此礼敬无有穷尽是也。余可例知。愿者,导也。如不发愿,譬如迷途而无引导。所以念佛生西,必应发愿,愿生彼国。普贤行愿品言:是人临命终时,最后剎那,一切诸根,悉皆散坏。唯此愿王,不相舍离。于一切时,引导其前。一剎那中,即得往生极乐世界。可知发愿之要矣。回向具三义:一、回因向果,谓回此胜因,趣求胜果。二、回事向理,谓回其事修,达于理体。三、回自向他,谓回己功德,普利一切。所有礼拜供养等,无论作何行门,皆应如是回向,则功德增胜矣。如通常所诵回向文云:愿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回因向果也。上报四重恩,乃至同生极乐国,回自向他也。曰庄严佛土,曰发菩提心,即显心外无佛,佛外无心,圆融理体,回事向理也。当作是念者,当念诸佛如来,是法界身,入一切众生心想中也。须知诸佛如来,是正知海,大慈悲海。一切众生,本来皆在诸佛心内。故众生心想佛时,诸佛如来,即入众生心想中。所以我之供养,乃至发愿。一切诸佛,无不悉知悉受。作是观念,便是起深信解。如是信解,是真礼佛。如是礼佛,则十方不离当处,三世不离一念,一切如来如对目前,其功德不可思议矣!
编辑:园圆
电话:0574-83071816
信箱:qx@hzjsdb.com
时间:周一至周五 9:00—20:00 周六至周日:9:00—17:00
版权所有 © 2016 七塔禅寺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 中国宁波市鄞州区百丈路183号 邮编: 315040 电话: 0574-83071816 传真: 0574-87710602
浙ICP备2020040969号 技术提供:和众互联